首页 > > 名人 > 正文

赋能村镇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第十二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综述:

村镇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村镇银行若想避免“踩雷”,需遵循怎样的商业信贷逻辑?多层次小微金融体系如何构建?精准扶贫如何精准发力?村镇银行应以怎样的态度认识和了解开放银行这一新的银行形态?

在10月18日由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主办,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承办,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湖南省村镇银行协会协办的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主题为“金融精准扶贫、构建开放银行”的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多名代表参加。

村镇银行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本届论坛上,2019年度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情况排名活动暨全国村镇银行品牌价值榜结果同时公布。

基于上述2019年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情况排名参评样本银行的数据分析,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金融室主任孙同全教授描述了目前村镇银行的现状和趋势。据其介绍,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已组建的1631家村镇银行,覆盖了31个省份的1296个县(市、旗);65.7%的村镇银行位于中西部地区;在全国758个固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所辖县市中,有450个县市已设立或已备案规划拟设村镇银行;从业人员数量达到93465人,营业网点达到5764个。

贷款方面,贷款余额由2016年的702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400亿元;户均贷款余额由2016年末的41万元下降到2018年底的34万元,保持连续六年下降;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为91.18%,已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单户5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由2017年末的81.8%上升至83.5%。

“全国村镇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仍在继续扩大,但总体上发展速度放缓。”孙同全教授这样评价村镇银行的发展趋势。

避免“踩雷”须遵循商业信贷逻辑

世界银行集团IFC东亚太平洋地区首席技术援助官员、金融基础设施技术援助负责人赖金昌从商业信贷逻辑角度,就最近曝光的不少“踩雷”事件,如虚假应收款、“萝卜章”、伪造供货合同/物流/财务记录、刷单、内外勾结等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赖金昌认为,商业信贷的基本逻辑是,融资目标应该是借款企业的一类或若干类正常经营“资产”;还款应来源于未来的正常经营现金流,包括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匹配;如果需要担保,那么担保权益应当符合借款企业的资产结构;要有事先设计的退出途径。

赖金昌表示,真正可靠的风险管理(防雷),应包括以下元素:信贷机构的治理;信贷机构的组织架构;独立条线之间的相互监控和相互制约;正确的信贷哲学和方法;对中高风险借款人的现金控制和独立的现场审计;长期的“顺流而动”和卖方(有时加上买方)的持续性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认真去做,这个领域的违约率极低,收益可期。”

赖金昌特别强调,现场审计对借款人进行全链条回溯和相互比对,非常重要。现场审计的基本流程是:订单记录-生产记录-发货/物流记录-仓储记录-对外支付记录-发票(付款)清单-收款清单-现金表-其他关注事项。现场审计的核心是确认现金从何而来,用于何处,银行提供的资金是否由借款人投入了适当的“现金缺口”(被挪用的要立刻归还)。通过审计,虚假交易、刷单、虚增账款、私自收款、自买自卖、伪造文件等一定会被发现。因为能造假的时间,一般不可能超过4个月。

加快建设多层次小微金融体系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在论坛上就建设多层次小微金融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经济融资难问题,必须在制度和机制上全面建设由机构、技术(产品)、监管、政策和金融基础设施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五位一体”小微金融体系。

机构方面,所有大、中、小金融机构,均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选择定位其主要服务对象的层次,均应在坚持服务其主层次对象的同时,兼顾适当下沉1-2个小微金融对象和业务层次。

技术(产品)上,“三无三有”是小微经济体融资的天然特点,“三无”即无抵押、无担保、无财表;“三有”即有信用、有劳动(生产)能力、有现金流。应充分选择、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从普遍“三无”的小微经济体中筛选、发现、甄别出“三有”的群体。应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线下信息、乡村和城镇社区的熟人圈社会信息、金融机构线上大数据信息、政府地域性公共信息等四维信息的综合利用,解决广大“三无三有”小微经济体信用和能力识别问题。

监管方面,应完善统分结合的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系建设。

政策方面,应对不同机构、不同服务对象分类;实体经济内部要分层,金融机构和业务也要分层;根据微观个体的生命周期、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对不同层次的小微经济体和金融业务要给予梯次性政策;对不同地区和类型的机构的政策,要有差异化。

金融基础设施方面,要完善小微金融二维统计体系、支付体系、征信服务体系;加强小微金融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统一的小微金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

精准扶贫需精准发力

“绿色金融、精准扶贫”是此次论坛的专题之一。

论坛上,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李莲就脱贫攻坚的“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政策进行了专门解读,并分享了两个扶贫案例。中国扶贫开发服务公司董事长黄勇嘉针对金融扶贫中的存在问题,特别是小额扶贫信贷使用中出现的挪用等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金融机构支持脱贫攻坚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研究室处长赵海重点从农发行在全国率先成立扶贫事业部,在相应地方设立机构,全行全力全程抓扶贫;把握精准扶贫要求,在贷款审核、投放、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降低信贷门槛,增加信贷投放;构建一整套金融扶贫产品等几个维度,讲解了农发行的脱贫攻坚实践。湖南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副总经理谭智斌就发挥湖南农担政策性功能,搭建平台,创新“惠农担”产品,深化政银担企合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演讲。

中国银联王红霞介绍了中国银联扶贫支农的情况。据其介绍,中国银联从2006年开始,开展总分公司定点扶贫工作;2011年开展助农取款业务;2012年发行福农卡;2017年成立农村支付市场,发展专项工作团队;2018年开展68个移动支付示范县建设;2019年发行乡村振兴主题卡。在赋能村镇银行方面,中国银联在发卡侧提供小微企业卡、农民工卡、农民丰收卡、乡村振兴主题卡、福农卡等;在受理侧提供助农取款、农产品收购和产销服务等。

构建开放银行是未来趋势

“构建开放银行”是此次论坛中设立的前瞻性专题。与会嘉宾表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主力军。村镇银行已经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成员,服务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正在不断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金融科技为农村金融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也给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严峻挑战。因地制宜构建开放银行,将金融科技链接到农村金融供给实践中,既是科技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开放银行业态的壮大,小型金融机构的各种消费场景将被蚕食,它们必然面临一定的冲击。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村镇银行在探索构建开放银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开放银行这一新的银行形态,按照自身的研发实力、资金实力等,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在当前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增速明显放缓、不良率呈现上升的同时,金融科技发展走在前列的银行却异军突起,大放异彩。专家表示,今天提出的开放银行,本质是金融服务的开放,包括服务理念、金融科技、网点功能等多方面的开放,要有“银行生活化、生活银行化”的服务意境。

银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晓峰在演讲中表示,核心系统是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石,在开放、跨界的时代,村镇银行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核心系统如何建设的问题。他认为,村镇银行自建核心系统,自主性好,但成本高,村镇银行在当地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科技人才;如果托管核心系统,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自主性也低。因此,可以采取以省或以“系”为单位,也可以以业务发展及当地经济特征基本相似的几家村镇银行组成联盟为单位,采用“联合自建+集中管理+委托运营”模式,由村镇银行联合自建,系统所有权归属村镇银行;还可以由发起行村管部、技术部牵头,对旗下村镇银行的金融科技整体规划,集中管理,共同委托服务提供商提供运维服务等。腾讯云高级产品经理姜渊则分享了开放银行移动金融场景实践。他认为,目前传统银行网点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固定资产大量投入、到店人群不断减少;网点位置优异,但渠道资源利用率低;员工业务经验丰富,但触达客户的场景有限;传统金融业务为主,但缺少有生活服务的业务。虽然挑战重重,但银行线下渠道并非负担,而是在未来跨业竞争中最重要的防火墙;实现网点渠道和员工的数字化转型,则是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特别对村镇银行的移动金融现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村镇银行IT水平较为薄弱、系统以托管为主、IT人员少;业务场景单一,只有信用卡、借记卡和信贷产品,发展开放银行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巨头提供的移动金融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