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汽车 > 正文

[最忆是报纸]恩施州人民政府

□  李学辉

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我会打开手机,快速浏览当天的报纸。足不出户,只需手指轻轻一点,便可舒心地阅读到千里之外各类报纸中的文章,想一想都神奇。这不由得勾起我对报纸的回忆。

童年的我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当老师的母亲,为了使家人居住环境好些,每年都廉价购买旧报纸,在年前,用旧报纸裱糊房间内墙,使其新鲜亮堂些,来渲染过年的气氛。

与墙上的报纸天天相处,我和哥哥们知道了报纸的广博和奇妙。报纸也帮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我们渴望学习更多知识,便与报纸结缘。

我的家乡是镶刻在长江三峡深处的一个小县城,20世纪70年代,县城文化生活比较单一,立在政府台阶两侧的阅报栏为大家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活力。每天从早到晚,阅报栏前聚集许多读报人。

人们看完报纸,会从国家大事侃到自家小事,从天南海北侃到巷里城外,场面非常热闹。那时的我还是个初中生,也爱凑个热闹,便天天去看报。

当年,阅报栏里每天更新的报纸,却是两三天前出版的。最受人们喜爱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最快也要等一个星期才能读到。虽然,当天出版发行的报纸延后了数天,但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家店,对于没有订阅能力的我们来说,报纸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品。

上初中时,我不仅是个报迷,还喜欢写稿,是班级黑板报铁定的主办人。为了办好黑板报,除了学习,我每天早晚都会到阅报栏前看报,把好的新闻亮点或者文章内容摘抄下来,当做办报或撰稿的由头或要诀。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写几篇稿子,在黑板报展示或发表,赢得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称赞,曾在学校 红得发紫 。

记得一个初雪的日子,我从阅报栏一篇文章中找到灵感,便结合学校组织部分学生给城郊一大队送肥的劳动活动,写了一篇 劳动实践才能学到真知 的小评论,公开发表后,赢得了学校的表扬,让我高兴了许久。

步入高中学习阶段后,父母先后回城工作。为了工作和学习,母亲每年都拿出部分工资,按照我们的需要和爱好,给每人订阅一份报纸。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她花费近十元给我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体会到物质变精神的含义。我吮吸着知识的营养,开始写点小稿,投递给地方报刊,竟然每年有一两篇稿件能够见报。

其实,当时的《中国青年报》装帧很朴素,内容也不多,仅有四个黑白版面,但在那个年代特别珍贵,有一份自己订阅的报纸是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引来许多同龄人羡慕。

我是个报迷,上大学时,每天到图书馆第一件事就是阅读报纸。后来,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基层环保单位工作,年年都自费订几份报纸,并把其中优秀的文章剪裁下来,制成精品文章集,从中获益匪浅。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写稿,其中不乏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发的稿件。

如今,人们既可及时看到当天纸质的报纸,也可在手机上轻松读到实时电子报,还可以通过App等新媒体与报纸版面的编辑互动交流,发表意见。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报纸,也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一路走来,报纸让我懂得了知识的珍贵,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几十年来,我发表文章60余万字。在此,要感谢报纸编辑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激励和鞭策,让我有平台表达人生感悟,书写身边的人和事。

责任编辑:刘艳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