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汽车 > 正文

《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亮相上海书展|个体家庭

新书分享会现场(央广网发 上海三联书店 供图)

央广网上海8月20日消息(记者周洪)上海书展期间,上海三联书店主办了一场《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新书分享会,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向读者介绍了本书背后的创作历程。“家和万事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打开这本书,你或许对自家的问题不再那么困惑了吧,因为这是我们生而为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谁在你家?你的妈妈、爸爸,还是你的姥姥、姥爷?现代社会,双职工家庭,有了孩子之后,中国的上一代父母大部分都肩负起了帮助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于是,很多人选择和上一代人同住,或者每天定时从上一代父母那里接送孩子。我们没有权力去评判这种隔代帮忙抚养的好坏,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家庭连接方式、“血浓于水”的古训都像基因一样浸润在每个国人的血液里,有时候我们无力也无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只能在这样交织的关系里找到最适合当下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定时放飞自我也好,一家三口有空出去独自度假也好,只能做做周末夫妻也好,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块生活的糖果。

沈奕斐教授认为如果想要让孩子成长得好,首先要造就一个和谐的家庭,那么家庭冲突必须一一解决,才能让孩子在一个愉快有能量的环境中成长。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做这方面研究的初衷。虽然这是一本学术书,采用了规范的学术写作,但由于是质性研究,即采用了访谈和观察的方法,采写了很多的个案,林林总总的事情聚集在一起,使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和真实性,因此,这本书意外地受到了非学术界的欢迎。初版出版之后,很多读者说,书里的那个某某某就是他,那个故事一模一样的发生在他们家里,以致他们怀疑那就是写的他们家的故事,只是匿名处理了。

《个体家庭iFamily: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再版。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主义逐步被个体化进程消解,但显然也并没有形成个人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个体选择决定了家庭的结构和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后的堡垒,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单位和支柱。这种两面性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各种各样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故事背后涉及的问题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无非是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是谁的家,到底该听谁的?作者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个体家庭的结构和认同,把家庭成员的权责利理清楚,才能做好分工,才能让1+1≧2,让家庭成为休息的港湾,成为每个人的能量站。

书中呈现了各种真实的个案,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总结,比如作者认为,理想的家庭结构是“两扇门,一碗汤”;双职工家庭需要第二个“妻子”,这时有些家庭的老人就充当了这一角色。作者针对当下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也进行了调查研究,比如更可能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已婚独生子女,对配偶父母的孝道困境,嫁娶与经济地位决定的第三代姓氏问题,等等。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