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汽车 > 正文

为什么艺术看不懂_高毛:当代艺术看不懂?谁的bug?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齐岸民

策划 体娱文创部

那些被冠以“当代艺术”的文化式样,尽管令人眼花缭乱、莫名其妙或遭遇种种曲解,它依然生命顽强地存在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艺术是被无形语言外化过的物质形态,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或者未来艺术,时间的维度,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即表达想法。

假若,一个人存在领悟一件艺术作品的难度,那必然是陌生造成的。我们所知所见,纵是读过万卷书、走过万里路,也无从覆盖所有知识领域,更何况艺术的表达越来越倾向多元、多维以及跨域,无论是绘画的笔触取意、雕塑的情绪显现,还是行为、装置、新媒体强烈观念的诉求,艺术家无非试图讲述一个故事,无非这个故事隐含在人们“熟悉和陌生”物质形态之间。

1

所谓的熟悉,即大众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传统艺术,譬如宗教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无论其笔触、涂色是写实还是写意,人们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它的美,感知它笔触、色彩拥有的力量,甚至领悟到作品含蓄内在的精神指向。

所谓的陌生,就时间维度而言,1917年杜尚《泉》可能导致了艺术观看的彻底“颠覆与混乱”,之后百年各种艺术主义、流派、异类层出不穷、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或一闪而过,百年所累积的艺术案例、文献存量,已经构成了视觉密码开解的难度,甚至造成了视觉盲区或无从适应的辨识混淆。

所谓的陌生,就观看结果而言,用“美”这样的字眼,已经无法全面诠释、衡量当代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了。当代艺术形成演进的基础是观念或理念,我们必须以此为密码,开启艺术的观看方式或思维路径,否则只能被锁在视觉盲区的雾里。

人类的艺术史同样在构造今、昔的关联,并预测或猜度未来的种种可能。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观看之道既要阅览过往的当代美术史,同时也要去除其神秘化的无形掩饰。对于新媒体后的艺术,只需要先看、多看再度量自己的理解力、观察力和想象力。说到底艺术家也是我们同类,他们只是一族有兴趣、有欲望、有行为表达自我的内敛者,艺术的物质化式样,恰好给予了他们躲在后面羞怯般“讲故事”的可能。

2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城市的品格走向越来越被“科技与文化”所掌控,二者抟合后恰恰构筑了传统艺术的式微、当代艺术的困境,并同时推演“未来艺术”的形成与确立。在“未来艺术”行将形成雏形之前,以美学价值存在的传统艺术和以观念为诉求的当代艺术,依然脐带般关联着我们的精神以及城市品格,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隔断这种泛精神化的供养。

有的人也许会鄙视个体对于当代艺术的无知,却忽略了集体意识的无觉和一个城市的麻木,无知可以变有知、无觉可以调理出有觉,而麻木则只能仰仗按压、捶打、电击才能恢复肌肤体感。

一个城市所有人对于艺术的态度,似乎、或许、大概不是要点,有则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无则不痛不痒、素面无华,错!

一个城市能否持续经久地奔走前行,驱动两轮的过去可能是地产、商业,以后未必了,它一定会被“科技和文化”迭代、升级。

传统艺术形成于农业时代,当代艺术确立于工业时代,而未来艺术将诞生于智能时代,艺术如魂魄般地跟随着人类心智文明行进的轨迹,相伴左右、顾盼呼应,从来没有离散、离弃过须臾。

传统艺术市场的走势,当代艺术解读的难易,或者未来艺术种种可能式样的猜度,均不是本刊所文重点诉求,我们只是表象、浅显地提及这个无关乎大局的艺术局部问题,假若还存些许私心的话,不妨捎带比较一下我们所在的城市或其他城市,涉关艺术原创、展事,延展多种存在、增量等,多一个维度地去思考,譬如如何供养一个城市集体观看的精神需求,譬如由谁来提供多样多彩的展事,又如何让观看之道不再滞留学术层面。我们似乎有必要启动一次思维灵动,哪怕一时没有任何结论或结果。

因为,当代艺术不可能在空白处读懂,未来艺术不可能在无基础之上崛起、繁荣,我们总不至于一直空白下去吧?!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沈晨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