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社会 > 正文

《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要用新技术传播

原标题:《北京文学》社长杨晓升: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要用新技术传播

论坛现场

2019《四川文学》全国名刊专家论坛暨四川省作协报刊联盟年会,今日(11月2日)上午在成都府河之滨召开,《北京文学》社长、主编杨晓升,《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徐晨亮、《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十月》杂志副主编宗永平、《散文选刊》主编葛一敏、《湖南文学》主编黄斌、《长城》杂志主编李秀龙、《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天涯》杂志副主编林森、《长江文艺》副主编喻向午、《青年作家》杂志主编熊焱、《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刘晓闽,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百余位名家作者来到现场,商议全国名刊未来发展之路。

活动开始前,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著名作家、《北京文学》社长、主编杨晓升。

杨晓升

红星新闻:网友@宋偃 发微博说:我奶奶认真地在看我订的《人民文学》、《北京文学》,而我,在逛微博。这个微博仿佛在说,文学杂志在很早之前是很多人与人交流的工具,而现在却是一种年长人看的书籍。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文字期刊杂志做到深化媒体融合?如何在保留老读者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群。

杨晓升:文学作品是上一辈人阅读的习惯,尤其是新时期文学开始,那时候的伤痕文学出现造成轰动效应。文学能让人思考人生、观察社会、反观历史等,是深度的阅读,是更接近心灵、思想、灵魂的阅读。后来媒体高度发达以后,尤其是现在的新媒体出现,让年轻一代所处的媒体环境不一样量,现在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阅读,是属于年轻人的快文学和快阅读。对于篇幅长的,具有深度的文学,在审美倾向上或许跟年轻人有一定区别,但不是说文学作品年轻人不喜欢。

其实文学作品要跟时代贴近,除了内容上要跟上脚步,在表象上也要做到轻松。如何在年轻读者面前具有亲和力,如何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让文学作品的样态更轻松一些?恐怕这是在文学杂志编辑等需要考虑的内容。

红星新闻:《北京文学》的新媒体具体怎么做的?

杨晓升:文学期刊、报纸、杂志等在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状态前,也在找自己的出路,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开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平台把作品包装宣传,进入公众的视野。《北京文学》的微博、微信每期都在推送,包括通过对名作家录制视频等方式,我们都在尝试,效果不错。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起步比较晚,只有三年时间,但阅读量多的时候上万次,平均也有几千的阅读。我觉得像这样的传播手段对于文学期刊杂志是有帮助的,如果不去策划制作新媒体作品,不把深沉厚重的文学作品用新技术传播出来,更多的年轻人是不会关注到的,至少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进入年轻人的视野里。

红星新闻:文学期刊杂志今后的出路在哪里?

杨晓升:一方面还是要立足内容质量,着力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探索扩展更多的宣传、发行渠道,现在我们的杂志在手机的终端阅读都可以看到。其实所谓的纸质媒体衰败,只是形态上,而且现在从读者角度来说,新媒体时代我们一方面要肯定新媒体给阅读带来的便利,另外一面相当多的读者觉得有书籍存在是更高雅的事情,有些内容便于标注。比如说我们家居里面要显得它高雅的话,肯定都会装书房,书房是不是要摆放很多书,书的存在尤其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会让人觉得这个家有档次,你不能摆一堆手机或者是ipad吧。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任宏伟

摄影记者 张直

编辑 包程立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