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生活 > 正文

[“寒冬”中,新能源汽车静心练“内功”| 中国汽车报]

“断奶”后车企压力较大

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成为业内外企业眼中的“香饽饽”。随着越来越多企业争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赛道日益拥挤。狂欢过后却是满地鸡毛,前期野蛮式增长过程存在的弊病,随着风口的消散已露出真面目。今年行业跌宕起伏的迹象表明,国内新能源车企不得不从“襁褓”脱离,直面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3月26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公布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新规内容显示,3月26日~6月25日为补贴过渡期。一旦过渡期结束,250km续驶里程以下的新能源汽车直接“断供”,地方政府全面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国家补贴则在2018年基础上下降超过50%,至2020年,则将全面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

对于一些形成“补贴依赖症”、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来说,这无疑会让他们进入阵痛期。其中,遭受打击最为明显的是造车新势力。频发的自燃事件,已经将各家造车新势力推上风口浪尖。面临大幅度的补贴退坡,涨不涨价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选题。尽管第一阵营的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率先打出保价牌,但抵不住消费者已经囊中羞涩。后期不同幅度的涨价,导致他们第三季度的销量下滑。同在第一梯队的蔚来,最近的日子更不好过。据其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约32.86亿元,环比增长25.2%,同比增长83.1%。在经历股价暴跌后,CFO谢东萤的离职,再次引发外界的猜疑。而近期,一则关于“上海新能源汽车展”因行业不景气而延期举办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中透露,原计划的60多家参展企业中,有30多家已经倒闭。资本的冷场、政策扶持力度的消减,导致欠薪欠款、工厂倒闭、员工被休假、破产等传闻,充斥着整个行业内,似乎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都可能以被收购而告别这个舞台。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传统车企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华泰和力帆这两家车企,一度陷入破产风波。几家头部车企虽然坚持“不涨价”,但从销量数据看,也都相继从7月开始进入销量拐点。10月底,比亚迪发布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比亚迪营收316.37亿元,同比下降9.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88.58%。据比亚迪公开的销量数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约33.58万辆,同比下滑4.49%。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9.26万辆,同比增长34.31%;但其9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约1.37万辆,同比下滑50.97%,同样面临着“三连降”带来的压力。曾拿下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冠军的比亚迪,于今年定下42万辆的年销售目标。同时,紧密推出多款新车作为支撑,如新增的王朝系列产品、定位中低端的e系列产品,目前看这几款产品的市场表现平平。

无独有偶,同台竞技的北汽新能源,也在今年陆续上市EX5、EX3、EC3和EU7等多款车型。源自对产品的自信,北汽新能源有底气定下22万辆的年销售目标。据北汽蓝谷近期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达174.8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78.64%。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5.64亿元,同比增长81.26%。从其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前9个月,北汽新能源共销售9.8万辆新车,同比增长20.45%。其中,9月销量在1万辆左右,同比下滑13%。用仅剩下的三个月完成原定目标,颇具挑战性。相对前两家车企,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布局比较慢,旗下的帝豪EV和几何的市场爆发力不足。反倒是后来者广汽新能源,依靠广汽新能源Aion系列车型,逐渐在市场中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没有补贴,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都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叶盛基预测,即便有“双积分”政策的影响,今年想要达到去年120多万辆的销量,也会比较吃力。未来完全失去补贴时,多家车企表示,新能源市场或将会呈现断崖式下滑的市场表现。

合资品牌频频加码

从新能源汽车市场三连降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并没有在补贴期间形成较强的造血能力,而部分车企骗补、新能源汽车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都证实补贴退坡有其必要性。

“补贴是把双刃剑,退补也具有两面性。当市场因素发挥更多作用时,大批劣质的产能和企业会被淘汰掉,优质的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同时,部分技术实力比较强、资金链比较紧张的企业,也有可能失去生存的机会。”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中心教授林程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忧虑,他表示,“实际上,国外主流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沉淀多年,只是苦于没有市场。当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完全市场化,一些跨国企业可能会利用资金、产品技术优势长驱直入,自主品牌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将会遭到外资品牌的抢占。”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车展上,坚持走混合动力和氢动能技术路线的丰田汽车,开始将技术路线的重心转到了纯电动汽车上。其在车展上展出了丰田e-Palette、丰田LQ、丰田e-Racer、丰田Ultra-Compact、雷克萨斯LF-30等多款概念车型。据悉,针对中国市场,丰田将于明年上市C-HR、奕泽纯电版车型。另外,丰田专门为纯电动汽车开发的E-TNGA架构已经基本成型,并与铃木、斯巴鲁、大发建立联盟,共享电动化研发成果。同时,丰田还和比亚迪、宁德时代在电池方面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和电池,新车有望于2025年之前投放市场。根据丰田最新的电动化战略,其会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电动化车型,布局电动化领域的野心可见一斑。一向执拗的马自达也开始投入纯电动汽车的研发,预计在2020年正式上市MX-30。日产也发布了两款概念车,分别是名为Ariya的纯电动跨界SUV和名为IMK的纯电动K-car。

为守住在华的市场份额,大众宣布在2021年将大型纯电动SUVID.ROOMZZ投放中国市场。目前,通用汽车借助上汽通用推出两款纯电动车型。其中,别克VELITE 6纯电动车型于4月上市。并计划未来四年,在全球范围推出20款纯电动汽车。除此之外,奔驰、宝马、奥迪均选择高端市场作为其电动化的开端,奔驰EQC、奥迪e-tron等主打高端纯电动SUV市场,宝马与长城则合作在中国生产纯电动MINI车型。

“国内纯电动汽车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适应性,由于丰田等外资车企还没有成熟的产品,自主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仍有一定优势。”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对此保持乐观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工信部再次就国内汽车市场向外资开放表明态度,强调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自主品牌军心不稳

从2014年的不足7.5万辆,增长到2018年的125.6万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持续高速增长。但就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业链、基础配套和整车的成本可控程度来看,巨额的财政补贴带来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相反造成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在技术层面,传统燃油车到纯电动汽车的演变,是从燃油系统逐渐向电力系统切换的过程,需要经历轻混、混动、插电混动、增程式和纯电动等不同技术阶段。但由于我国汽车工业起步晚,难以超越德国、日本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的内燃机技术,想要实现技术跟跑到引领的转变,跨过混动,直接发展纯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可能后来居上的机会之一。但对纯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多番变动,引导企业在追求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更长的续驶里程的方向上,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偏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纯电动汽车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国家的重点扶持,但一定程度上,更长的续驶里程要求有利于倒逼企业在电池技术上努力突破,但当续驶里程成为衡量纯电动汽车是否成功、企业是否应该拿到补贴的标准时,会极大干扰企业对技术路线的选择。

“从产业角度考虑,技术指标不宜频繁变化。每一次的调整,都会将前期的努力推翻。补贴的指标只是为了提高技术性能,而不是培育新能源市场的形成,否则将会本末倒置。”有业内人士认为,补贴政策的出台,需要围绕技术成熟、产业链和市场的培育。在这个层面,仅局限于推动技术指标的提升,会导致真实的市场需求被忽视。

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角度来看,政策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调整。以丰田汽车为例,从燃油车转向混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再到对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布局,丰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丰田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的评估,从未盲目乐观。如今,氢燃料产业迎来政策加码期,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但在这方面,丰田已经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储备。“政策调整会让企业和整个行业为之付出代价,技术路线不清晰,难以形成技术积累和突破。”汽车行业分析师陈涛(化名)建议,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将会扰乱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技术路线的讨论中,政策应该减少存在感。

坚持纯电驱动不动摇

从市场来看,尽管外资企业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布局落后于自主品牌,但其技术并不落后。对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而言,不仅要面临补贴退坡带来的挑战,更多的竞争是来自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林程预测,接下来整个行业会进入低成本竞争的阶段。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法规日益严格、排放政策门槛更高,如何转型升级、在新兴市场寻得落脚之地,每个车企和国家都各有权衡和尝试。主流的技术路线有如特斯拉的纯电动路线、日本车企的混合动力路线和德系车企的插电混动路线等。尽管这些技术路线仅是企业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划与预期,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主品牌的技术路线选择。

“坚持纯电驱动路线是基本方向。由于市场需求、技术方案适应的环境不同,整个产业的迭代和发展很快,新能源汽车将是一个多元技术路线并存、竞争、升级的过程。”多位行业专家一致认为,燃油车向纯电动汽车的转换,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燃油车和纯电动汽车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尽管纯电动汽车在价格方面,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成本,但离市场化还有一段距离。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也表示,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实现纯电动汽车成本的下降。

记者注意到,日前,一份标注“特急”字样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1.0kWh/100km;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

除了类似被网传的《征求意见稿》,国内外多家主流车企也开始倾向纯电动汽车。大众首席执行官迪斯曾公开表示,“讨论技术多样性的时代已经结束”,在新能源汽车开发方面,大众将赌注全部押在纯电动汽车之上。国内对纯电动汽车技术路线的支持,已经让国内外车企察觉到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潜力。从攻克纯电动汽车难点层面考虑,全球范围内共同推进大有卑益。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由于政策原因,中国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先行一步,并在几年的实践中证明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可一蹴而就。”叶盛基再次强调,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的迭代急不得。虽然前期对于纯电动汽车技术、市场需求过于盲目乐观,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接下来,如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得更稳健,需要整个行业反思。在这期间,需要混合动力技术路线来推动和迭代传统燃油车,同时也要加快在纯电动汽车技术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突破。

“随着补贴退坡,低成本的小微型电动车,还会回到市场中。”陈全世表示,如果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消费者追求的还是低成本。未来几年,在三四线城市中,小微型电动车或许是新能源汽车中最受欢迎的选择之一。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认为,在纯电动技术路线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可以正面超越,拓展混动和插电混动路线。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版“双积分”政策来看,插电混动的市场胜算可能更大。

中国市场从来不缺“演练场”,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多种发展路线,各有优劣和潜力空间。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成长期间,需要政策辅助和企业踏踏实实的投入。在技术成熟度、成本可控度、消费者接受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技术路线,自然不缺乏追随者。

记者感言

紧盯政策也要立足市场

从最初的“三纵三横”,到取消混动补贴、插混退出“新能源群聊”,全力支持纯电动汽车,再到甲醇燃料汽车登台亮相和频频被提及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各种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技术似乎都不再坐冷板凳。由于技术、市场的变化,新政策应接不暇,让紧盯产业政策的企业随之摇摆。笔者认为,想要赢得市场,车企不可仅囿于产业政策,而应把目光聚焦在市场和消费者上。

过去的几年发展过程中,在补贴政策的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呈现快速发展状态。尤其是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对于车企来说,在产业混沌中摸索前行固然艰辛,但当车企过于紧盯产业政策,为了大额度的补贴蜂拥而上,押注纯电动汽车、追求高续驶里程,而忽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时,一旦“断奶”则将会迎来阵痛甚至夭折。事实上,随着政策导向逐渐过渡到市场导向,能够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屈指可数,投机取巧的车企纷纷偃旗息鼓。

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大蛋糕,具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深耕技术的企业不少,但同样不乏犹豫观望者。而静待国内新能源汽车环境相对稳定、完全市场化的丰田、大众、宝马等外资品牌,或是并未匆忙入局,或是小试牛刀。如今,纷纷公布将要推出多款纯电动汽车产品,让自主车企备感压力。虽然自主品牌已经在国内培养了相对成熟的市场,但是否在产品技术上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是否已经摸透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力和品牌力能否经得住外资品牌的进攻?都需要先打下问号。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论是特斯拉Model 3、日系的混动汽车、德系的插电式混动汽车,最终是否买单要看哪种产品能够满足需求。有数据显示,丰田荣放一个月预定量是1.8万辆左右,其中混动车型超过5000辆,可见混动技术路线的市场前景。笔者认为,一个企业眼里只看到政策,而置市场需求于不顾,很难得以长久发展。因此,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三连降,自主品牌无需纠结,应当在现有的产品和技术积累上,抓住市场的真正需求,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竞争。

文:李亚楠 编辑:郭晨 版式:刘晓烨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