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生活 > 正文

[南极行·记者日志|队员在南极当爸爸:视频里看女儿长大]

原标题:南极行·记者日志|队员在南极当爸爸:视频里看女儿长大

“雪龙”号离开中山站将近一周了。

36次南极科考第一航段的中山站卸货作业的任务圆满完成。回霍巴特补给的路上,“雪龙”号的船员和考察队员们都显得有些疲惫,中山站十几天的通宵卸货终于完成。

今年卸货这场“硬仗”打得很漂亮,海陆空协同运输有条不紊,1450吨的各类物资圆满上站。

“雪龙”一路向西,跨越六个时区,从东五区一路调回东十一区。这两天每天到晚上8点, 船上时间就会自动调到9点,每天被船长广播“没收”一个小时。船上考察队员如果不及时调整手机时间,经常会误了饭点。

生物钟也有些乱,有时睡不着,有时睡不醒。

沿途的风景和来时一样,过浮冰区时,看到漂浮的冰山已经无法再吸引大家跑到甲板上去拍照,观赏南极的风光已经从很多人曾经的梦想,变为现在的日常。

离家已经近两个月。按照考察队员小白的话说,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出远洋的人来说,心理上肯定已经疲惫了。

“倒计时专业户”预报员露露还在倒计时着还有几天过春节、还有几天回家,大管轮程皝建议她,要进入一百天再开始倒计时。

在“雪龙”号生活50多天了,我也想家了,想念熟悉的生活,有时候心情也会变得莫名低落。但我在“雪龙”号上也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大家经常会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科考队和“雪龙”号上的特殊环境是大家友谊的催化剂,虽然认识时间不长,但友情却迅速生长。

本次南极考察施行分航段制度,“雪龙”号把36次度夏队员和越冬队员送往了中山站,同时也把在南极中山站工作了一年的35次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接回船上,经由澳大利亚送他们回国。

35次南极考察队员 和 36次科考越冬队交接,其中着红色服装是36次科考队员,着蓝色服装是35次越冬队员。

没来南极之前,我对越冬队员十分感兴趣,正好有机会和这几位越冬队员好好聊聊,我想讲讲他们的故事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南极科考必须选定将近20名人员在中山站和长城站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因为要度过南极的严寒和三个月左右的几乎没有阳光的极夜,所以越冬一直是南极考察的比较辛苦的选项之一。

负责中山站高空物理的越冬队员李冰说,极夜加南极冬天的暴风雪是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从中山站走到高空物理观测栋,几百米的路能走半个小时甚至四十分钟。有时候,雪大到甚至在站区里都会迷失方向。

外号“晶娃娃”的王文晶已经在中山站工作一年了。从2018年11月2日开始,到今年12月6日正式交接,作为机械师的他圆满完成了在中山站的越冬工作。谈到在南极这一年和越冬工作圆满结束,他并没有我想的那么激动,反而有些淡定。

“对我来说这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35次南极考察队员 和 36次科考越冬队交接,举行升旗仪式。

但在36次队和35次越冬队交接那天,貌似淡定的王文晶还是发了一条朋友圈 “第一次成为南极圈内的中国越冬者”,表情配了一个爱心加中国国旗的表情。

我无法理解他作为一个越冬队员的心情到底如何,但中国南极考察越冬队员肯定是他一生的骄傲;或许也有些许愧疚,愧疚的是对家人。

在南极越冬期间,今年6月初王文晶的女儿在上海出生,现在已经五个多月。可这个爸爸,至今只能通过手机里妻子传来的照片和视频来认识女儿。

“我以后会把这段故事讲给她听,老婆跟我说会带她来机场接我。”一拿出女儿视频就放不下的李文晶,说话的语气都变得柔和起来。

越冬一年之后,离开中山站是什么心情?

自然资源部海洋局预报中心的赵福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之前设想了很多答案:归心似箭,自豪,甚至是解脱,但是赵福给我的答案是“不舍”。

“在南极中山站工作一年了,这里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离开的时候只有不舍得。”已经剃掉大胡子的赵福谈到离开中山站,情绪明显有些激动。

已经交接完任务的中山站老站长胡红桥,在越冬队员乘坐直升机离开中山站的时候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机长能够在中山站上空再盘旋一圈,让即将离开的越冬队员们再仔细看看曾经奋斗过一年的中山站。

想起来我第一次从直升机上看到中山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的地方。但是对于越冬队员来说,结束越冬,再从空中看一眼中山站,可能是最浪漫的事。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