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史鉴 > 正文

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内容摘要: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国家规划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传播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个案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傅敬民认为,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适切的翻译策略,要充分考虑中西语言差异及其由此产生的翻译问题,既考虑翻译的接受性,也赋予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应该聚焦问题,强调翻译的语境化,不能生搬硬套,应灵活运用。徐莉娜围绕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障碍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她表示,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障碍是一种译者由于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而导致的分析原文组织译文能力部分丧失的翻译行为障碍。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青岛大学副校长于红波致辞。本网记者 张杰/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10月26—27日,第四届《翻译界》高端论坛暨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与实践”。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国家规划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传播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个案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26日上午,在开幕式阶段,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于红波,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界》主编马会娟,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卞建华分别致辞。于红波向与会学者介绍了青岛的地域特色、青岛大学建设发展历程、基本概况和最新成果。他表示,语言在新时代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马会娟代表主办方对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向承办此次论坛会议的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表示感谢,并介绍了《翻译界》及其出版情况。

卞建华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翻译作用日渐凸显,不论是文化输入还是输出,都离不开翻译这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是当前翻译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日本大阪大学准教授田中智行,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傅敬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张保红教授,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分别演讲并分享了各自的翻译研究成果。

田中智行认为,当翻译作品属于不同的时代、文化和语言时,会产生许多困难,理想的翻译应是透明的:译者不能掺杂自己的解释来破坏原作,而应当只是扮演原作者的角色,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但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还需要译者掌握必备的翻译技巧、思辨能力并进行大量的研究。

傅敬民认为,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适切的翻译策略,要充分考虑中西语言差异及其由此产生的翻译问题,既考虑翻译的接受性,也赋予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应该聚焦问题,强调翻译的语境化,不能生搬硬套,应灵活运用,以历史、辩证的视角看待翻译策略,因时而变,据情而用。

张保红表示,翻译如绘画,绘画之于翻译的价值体现在:指导翻译实践,艺术高效地选词造句,谋篇布局,创新翻译的艺术表达与方法,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审美等效。在他看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多维立体或跨艺术的构建,构建绘画视角翻译研究范式,能够为翻译学领域增添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拓展翻译学跨学科的研究疆域。

克里斯蒂安·诺德谈到,翻译缺失是一直令人困扰的问题。在内容上的缺失是由文化与其特定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在形式上的缺失是由于语言系统之间缺乏对应关系或由于作者表达其思想和感情的特殊方式造成的。但我们应对翻译持乐观的态度,翻译可以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们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26日下午,以“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国家规划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传播研究”“新时代中国文化外译个案研究”为主题的5个分论坛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2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银泉,扬州大学翻译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周领顺,青岛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徐莉娜、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会娟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张政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中华“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外译应坚持原汁原味,形神兼备。如此,才能助益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王银泉谈到,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上,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一经译介传播,就受到西方知识界的普遍青睐。他认为,要加强对“中学西传”的研究并挖掘其时代内涵,以全新视角去解读中西文化交流轨迹,重新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知识体系和文化思想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学西传”研究,可以厘清中西文化交流双向互动和双向受益的源头及发展脉络,证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及贡献,客观审视西方中心主义弊端,公正看待中外文化与文明的多元特征,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周领顺表示,实现翻译批评的三大目标是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前提是要确保公正性。但是,我们在开展英译汉与汉译英的翻译批评活动中,不知不觉间会将自己批评者的身份和消费者的身份混淆,从而影响批评的公正性。在“鉴”和“赏”之间,既有审美取向的问题,也有学者身份问题,只有分清彼此的关系,才能在开展翻译批评时做出有效评价,也才能较好实现翻译批评的三大目标。

徐莉娜围绕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障碍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她表示,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障碍是一种译者由于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而导致的分析原文组织译文能力部分丧失的翻译行为障碍。单位边界感缺失的直接后果是误译、死译、硬译、盲译的产生。提高语言知识水平、增强逻辑和文化意识可修复翻译单位的边界意识,改善由翻译单位边界意识缺失而导致的盲目翻译行为。

马会娟表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从作品的翻译到译作在接受语国家的出版、销售以及读者的接受,翻译过程不仅是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字的活动,其中还涉及到许多因素和环节。在一部翻译作品的诞生过程中,译者的翻译工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版商、文学代理人、编辑等文本以外的因素都对翻译的成功或失败起着重要作用。译作呈现的最终面貌以及在译入语国家的接受都与翻译出版的各个环节有密切关系。

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界》编辑部主办,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承办,《上海翻译》编辑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协办。来自国内外近200位学者与会。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