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视频 > 正文

【徐永专栏 I 打破金融同业刚兑:从二元化向多元】 打破同业刚兑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打破了金融同业间的刚兑,其它中小型银行机构风险事件也有所暴露,短期银行间市场因为冲击效应,形成了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非银机构的二元局面,提高了货币市场中小型银行和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业的信用等级分布相比实体企业,本身更为分散和多元,低信用等级占比更高,但中小型银行长久因为“银行信仰”,违约暴露远低于实体企业,不过其信用资质并不容乐观,金融同业刚兑打破是市场化的表现,预期未来金融同业间对手方风险控制措施,及金融风险定价会更加精细和完善,中小型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或者被大型银行托管的案例也可能继续发生。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框架下,金融供给体系的优化符合改革发展总体方向,但中小型银行同业刚兑打破,一定阶段可能造成信用收缩,同时影响其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中小型银行完全市场化退出的节奏可能会有所控制。

作者徐永,本科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担任汤森路透固定收益展望项目负责人、评级公司高级研究员等职务,研究方向为宏观、利率、信用、国际金融、资产配置及金融科技,研究成果获得《债券》杂志2018年优秀文章奖,现为路闻卓立研究总监。

在当前宏观杠杆率有所反弹的情况下,预期货币政策在稳总量的目标下,大幅数量宽松的可能性不大,在美联储可能降息和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框架下,利率并轨进程加速及政策利率下调,存在较大的政策空间。

(一)从信用风险到流动性风险

包商银行5月份的信用风险事件暴露,造成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提高,至今并没有明显缓解,近期锦州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又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同业存单市场上,股份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发行利差7月底仍在明显走扩。

一方面,央行的宽松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整体充裕,隔夜DR的利率在7月份曾经多次跌破1%以下。

另外一方面,有非银机构参与的R的波动情况明显高于DR,同时大量非银机构的交易活动因为质押或者其它机构交易对手门槛提高被动抑制,现券和回购的成交笔数在半年末较历史同期明显下滑,上一次出现如此明显成交下滑的年份还是2013年钱荒的时期。

尽管中央银行面向中小型银行和非银机构采取了多项支持措施,包括5月底和6月上旬在公开市场明显进行了净投放;对中小银行发行存单提供的信用增信,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分5月15日、6月17日和7月15日三次实施;央行同时明显加大了分支行机构对SLF的投放,并针对券商的短融和金融债发行给了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但结果还没有明显改观,同业存单机构类型的发行利差仍然明显加大,同业存单市场发行失败的金额和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大量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行人以及其他评级相对较低的地方性银行,

中小型银行同业往来负债的增速6月份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拖累了其资产业务的增速表现。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全国性大型银行以及四大行,在同业往来负债方面的增速6月末明显走升。同业负债渠道的收缩,提高了中小型机构负债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信用分层

对于中小型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而言,中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分层设计因为有央行分支行投放SLF以及央行直接针对头部券商管理的多种工具安排,本身并不足以使得这些面临额外的的流动性风险。

从信用等级的分布情况来看,金融体系的信用分层确实呈现和实体经济不一样的状况。

2018年债券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等级分布,金融类债券及同业存单的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等级相比非金融类信用债发行人的信用等级分布明显更为分散,低等级的发行人占比更多,也即能成功发债的非金融类企业,多数集中在较高信用等级(评级虚高),而在金融行业,很多发行人的主体信用等级相比非金融企业,基本属于垃圾债级别,显示市场对低信用等级的金融机构发债,接受度较非金融类企业明显更高。

从违约情况来看,2014年至今,实体经济企业的违约已经被实质打破,违约进入常态化,并且其中不乏AAA级实体企业违约的案例;反观低信用等级占比更高的金融行业,如果将包商银行事件作为同业刚兑打破的标志的话,2019年才刚开始显性打破同业刚兑预期。

中小型银行和非银机构之间信用等级分布本身也有差异。金融行业主体级别在AA以下的机构,多为规模较小的农商行、城商行、农联社等机构,一般背靠着某一级别的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但非银机构,特别是券商类机构的信用等级一般都较高,今年发行证券公司债或者证券公司短融的券商,今年一共有52家,其中AAA的数量为35家,仅有1家为AA-,其余的均为AA或以上。

金融体系和实体企业,在信用等级判断上的标准并不相同,因此两者在相同的信用级别上,并不能简单地做类比,金融体系内部,由于券商、银行、保险等信用等级评判的方法不同,也不能简单将各自信用等级横向对比,但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在信用等级分布和违约表现上的反差(高等级、高违约和低等级、低违约),仍然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事情。

低信用等级的中小型银行,此前背靠地方政府或者银行信仰,发行同业存单或者进行其它负债活动,本身并没有遭遇太大阻力,但一旦遭遇信用风险事件冲击,信仰被打破,就会和实体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一样,成为市场上被规避的群体,诸如提高此类机构回购的抵质押券要求、提高授信门槛等,都成为主流操作,中小型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信用分层是不同主体信用的分化,是对不同主体不同违约概率的判断,不同的信用等级映射不同的风险等级,这是信用风险定价的基础,因此不同资质的金融机构之间信用等级差异化以及同业刚兑打破,和实体经济的刚性兑付打破一样,本身是市场化的表现。同业刚兑打破,短期可能给市场带来阵痛,但长期而言对于金融市场潜在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以及金融风险市场化定价,也是利好的事情。

(三)中小型银行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不过从中小型银行特别是农商行近年来本身的信用状况来看,除了前面的流动性状况风险提高外,其资产状况、资本实力、杠杆率、盈利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确实是不容乐观,整体呈现高速增长,不良率相对较高,资本缓冲能力较弱以及盈利能力相比较低等特征。

资产增速方面,金融去杠杆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增速均经历了一波下行,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宏观杠杆率的反弹,才出现回升,同时城商行的资产增速持续高于大型银行,农商行的资产增速在经历明显下滑后目前资产增速与大型银行基本持平。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9年1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比例最高达到4.05%,城商行1.88%的不良率也高于国有银行1.32%的比率。

资本充足率方面,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2014年以来明显增强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变化不大,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还略有降低。

盈利能力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普遍高于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拨备方面,相比大型银行目前不断提高的拨备覆盖水平,农商行和城商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水平呈现下降走势,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1季度仅为128.5%,触及监管下限。

除了这些硬性指标,近年来中小银行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漏洞也时有暴露,在中小型银行整体信用资质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预期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同业的对手方风险控制措施会更加精细和完善,不排除部分资质较弱的金融机构短期内还会经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来源受限的问题,因此中央银行SLF等定向支持中小型银行的措施可能还会被不断加强。

(四)从同业刚兑到金融供给侧改革

不过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不同点在于,金融体系还负责实体经济的融资投放,中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信用状况虽然整体不容乐观,但金融体系的信用分层一旦演变为信用二元化和一刀切,如大型银行和中小型之间的割裂,后者的同业资金融通渠道,特别是稳定的负债来源短期受到冲击,最终影响的是其向实体经济投放信用的能力,及实体经济信用规模的进一步收缩。

而中小型银行因为资产增速高于大型银行,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占比中,近年来是逐步提高的,因此中小型银行信用收缩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具体来看,城商行的比重有明显上升,从2014年初的10.1%上涨到2019年半年末的13.1%,同期农村商业银行的比重则是从13.1%小幅上涨到13.3%,股份制银行的占比则是略有下降。

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框架来看,问题金融同业刚兑的打破以及问题金融机构的逐步市场化退出,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产品、市场体系,基于当前中小型银行的信用资质整体较弱,未来中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间的兼并重组可能会逐渐增多,且从近期多部委发布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中,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相关制度已经在逐步建立完善,问题金融机构退出过程中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机制,将有法可依。

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还有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而目前银行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贷款的占比中是下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占比从2015年1季度的26%,下降到2018年末的21%,同期股份制银行占比从17%下降到14%,外资银行长期保持在1%,只有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但资产占比在银行业中上升,其在小微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5年的15%和15%,分别上涨到19%和21%,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合计占到全部银行业机构的40%。

同时,从整体银行业小微贷款规模的增速来看,2017年3季度以来增速不断下降,今年1季度才有所反弹。

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方向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型银行作为主力军,作用不容忽视,但在实体企业违约风险暴露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以债券市场为例),近年来金融机构小微贷款增速有下行压力,预期政策一方面会继续从扶持金融机构小微和民营企业投放方向出台更多结构性措施,包括TMLF等,鼓励各类机构继续在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加大投放;同时基于中小型机构在小微贷款等领域的重要影响,问题中小型机构的完全市场退出进程可能不会太快,预期是相对缓和的由大型银行或其他机构托管等措施,同时控制一定的节奏,避免对实体小微和民营企业造成过度影响。

从当前宏观杠杆率的情况来看,2018年四季度至今年半年末,杠杆率增速仍在反弹,虽然相关会议对结构性去杠杆的强调已经有所减弱,但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稳总量、调结构、防空转、控风险、补基础和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主要任务框架下,预期央行在稳总量的目标下,大幅数量宽松的可能性不大,在美联储可能降息和降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框架下,预期利率并轨及政策利率下调,存在较大的政策空间。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中小型银行同业负债的压力,可能会波及到其资产端,对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形成一定的抛售压力,短期利率下行的空间受到一定抑制,这也是近期利率债下行有限的重要原因之一。(完)

本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