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视频 > 正文

多元艺术 [探讨当代艺术的多元与共通]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胡子轩)2019年10月10日,“立象与对话:李禹焕 王舒野 杜大恺 刘巨德”艺术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京画廊+BTAP、佩斯(纽约)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至2019年10月31日。

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组成部分,“立象与对话:当代艺术的东方世界观”学术研讨会于当日下午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策展人鲁晓波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艺术家李禹焕的作品带给自己的震撼超乎想象。他期待与会学者在一个新的原点上打开新的维度,与参展艺术家展开深入对话。研讨会由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主持。

研讨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代艺术的东方哲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本次展览有力地回应了当代艺术中的绘画终结论问题。他从东西方艺术史的角度对绘画的发展可能进行分析,阐述了三种抽象类型的变化。他认为,所谓绘画终结、艺术终结,是在西方叙事中的终结;但人类不仅是西方的,我们要考虑不同文化传统对世界当代文化所可能做出的贡献。杜大恺和刘巨德在国际大潮中坚守绘画、坚持自己真实的表达,持续产生新的活力,这对我们思考全球范围内的当代性是有帮助的。李禹焕从现象学出发探讨的问题,体现了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相通,画家通过自己的技法、手、身体去遭遇一些难以事先约定的独特感受;这种“遭遇性”在刘巨德和杜大恺的作品里有很好的体现。几位艺术家的表达是介于神秘与不神秘、表达与不表达之间的,他们用身体的行动帮助我们从可见的绘画语言达到不可见的状态,这恰恰也是绘画在今天可以继续存在的理由。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曾参与策划新朦胧主义画展,熟悉王舒野的创作状态。他表示,在这个时间节点讨论当代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他从绘画的现代性入手,讨论了西洋、东洋和中国三种抽象绘画类型,以及Nothing、Empty、Opening三者的区分。他分别对西方的空白画布、日本“物派”的余白、中国的虚白这三个抽象艺术类型进行总结,指出西方的空白和日韩的余白把人文历史的传统悬置了,而中国的“虚白”把历史的厚度从时间性中转化出来。这个展览所呈现的“余白”和“虚白”,显示了当代艺术的东方哲学走向。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表示,李禹焕的到来是“物派”与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对话。他从李禹焕的创作入手,对“物派”其他代表性艺术家的成就进行了介绍。他提出,“物派”从哲学思想上是从艺术的本体问题出发的,它攀登的高度、聚集的能量是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者们需要学习与思考的。他认为,本次展览开启了东方美学的对话,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教学,也体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成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陈池瑜从展览主题“立象与对话”谈起,指出“象”在中国哲学中的特殊地位。他认为,作为东方当代艺术家的代表,四位参展艺术家隔空对话东西方当代艺术。艺术可以超越国家民族,指向一种人类的共同性,达到某种共通的精神层面。庄子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天成象,大象无形;在地成形,生生不息。刘巨德和杜大恺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中国人对象与形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的观象方式和西方不完全一样,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和东方自身的艺术哲学根基来进行创作。同时,他还强调创新的重要性。那些基于东方的艺术哲学,加上现代人的情感,在笔墨上进行创新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艺术迎来文艺复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指出,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性和重要性的展览。20世纪80年代,李山提出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观点,然而中国画在今天不仅没有走向穷途末路,而且还在复兴,刘巨德、杜大恺的水墨画创作即为一个明证。中国正迎来一场文艺复兴,必将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表示,第一次在798看到王舒野的展览就被打动了。他认为,说绘画死亡这是西方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中国哲学讲究生生不息,而且追求礼乐社会、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中华文化经历了现代化的激荡,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开拓创新。这个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党支部书记周爱民认为,本次展览及研讨会对学习绘画的学生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艺术家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绘画的意义。他表示,自己常常被杜大恺、刘巨德先生追求艺术的精神打动,对83岁高龄的李禹焕先生也是如此。他们思考的都是绘画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年轻的艺术家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东京画廊+BTAP 总监山本丰津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们都是学者、艺术家,作为一位画商,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在为好的艺术而工作。画商致力于寻找好的艺术家、收集好的作品做展览。好的艺术家与作品从哪里来?早在90年代他就来过北京,结实了很多中国艺术家。2002年东京画廊在北京建立,是798艺术园区最早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他认为,中国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未来潜力无限。

艺术家的全球视野

李禹焕在发言中回应,他作品中的余白与无意识产生的空白不同,他的余白是有意为之的,是与画布、与世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互动。他认为艺术不必分东西方、不必分地域。他不会用东方或亚洲去形容自己的作品,因为他在艺术中探索的是人类共通的东西。对于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发现的东方,这当然源于他的身体中流淌着的古代东方思想的血液,但没有必要刻意强调这一点。另外,他认为古今区分也无必要,不要把古代、现代、东洋、西洋等二元概念固化在思想中,而应面向未来讨论当下的事情。如何在当今语境下进行全球化对话,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

杜大恺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艺术的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人们生存的土壤以及民族、国家的特性,这些方面的差异在艺术中如何关联,需要细分出来。另外,历史对人的影响也是现实的。全球化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差异性也是艺术生成的土壤,我们不能漠视艺术与这样的差异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类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的原因。

刘巨德认为,好的艺术家理应有一种全人类的视野,具有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我们在做中西文化比较时,应更关注共性。差异是看得见的,共性是看不见的。李禹焕用的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说的却是家乡话。故乡融入身体和血液,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不可能与西方艺术隔断,西方也不可能与我们隔断。东西方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生命体,我们不必强调任何一方而去否定另一方。无论是现代还是传统,艺术在发生上没有本质的分别。当代艺术需要时时返回人类艺术的源头,体会艺术发生的动机和初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东西方艺术在高峰上一定会相会,世界级艺术家一定是心灵相通的。

主持人陈岸瑛在总结中指出,三位艺术家的发言阐明了各自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如刘巨德所说,艺术到达一定高度后,将是殊途同归,艺术家的心灵便能相互感应。本次研讨会围绕“立象与对话:当代艺术的东方世界观”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绘画何去何从、东西方哲学异同、艺术的当代性、全球化与地方性等意义深远的问题,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