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特产 > 正文

不登镇海楼何谈到广州 一个社会收集记忆之地_广州镇海楼

1926年秋,大画家高剑父画了一张立轴《镇海楼》。落日余晖,数点寒鸦,山巅之上的镇海楼静立在苍茫暮色之中。

“不登镇海楼,不算到广州。”这座“五岭以南第一楼”,作为城市制高点的时间达600年之久。历代争城必先争楼,它屡毁屡建,与广州城命运与共,撩拨着无数敏感的心弦。

镇海楼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镇海楼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广州博物馆肇建于1929年

镇海楼又名五层楼,每个到越秀公园游览的人都能看到这座楼。1380年,明朝开国重臣朱亮祖合广州三城为一,在城北越秀山最高点将之建起。后来,远洋船舶视之为抵达广州的航标。

清代湘军名将彭玉麟登楼后,留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如今,镇海楼是广州博物馆的主展厅。

广州博物馆肇建于1929年,为广东省乃至国内为数不多的早期博物馆之一,它的创建是中国博物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以“救亡图存,开启民智”为使命而创建,是岭南地区第一座官办博物馆,也是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教育功能的一座博物馆。

广州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是院甫建,即获“设立博物院,借以保存我国固有之文化,及促进我国今后之文化,实启我国文化之曙光”“不特为革命策源地生色不少,而我国亦生色不少”之赞誉。九十年来,广州博物馆一直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博物馆之一,虽曾几易其名,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换,都不仅限于广州一地,新中国成立前实为“华南地区之文物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为“以广东为范围,以广州为重点”,其收藏、展览、科研等诸项业务工作均基于此而依次展开,并发展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

战争期间几经波折

1928年,政府决定在广州筹办博物馆,馆址设在越秀山镇海楼,于是将原砖木楼层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周墙依旧。

广州市立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于1928年11月成立,聘请丁衍镛、谢英伯、陆薪翘、费鸿年、辛树帜、司徒槐、顾颉刚、朱庭祐、罗原觉、何叙甫、胡毅生、左元华、陈焕镛、丁颖等14位文化名流为筹备委员。其后谢英伯任院长,确立了“供专门学者之研究,养成学生事务之观察,奋兴人民文化进展之感想”的办院宗旨,以“美术、历史博物、自然科学”为博物馆业务范围,这在当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1938-1945年,广州沦陷,日军占驻镇海楼,馆址损毁严重,藏品散佚,博物馆名存实亡。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恢复广州市立博物馆,回迁镇海楼,但至1949年中,馆址仅留一人值班看管,可谓凄凉。

广州解放后,1950年,广州市人民博物馆筹备处在镇海楼东邻的仲元图书馆成立,胡根天任馆长,1951年3月1日正式开馆,其间几经调整,举办了多个展览,充实了众多藏品。其中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1949年-1959年)的主题展览——“广州历史陈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展览”于1959年10月1日开幕,是当时全国最早以城市历史为主题展示地方文化的展览之一。

“楼”与“馆”密不可分

1979年底,广州博物馆在镇海楼复馆,下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六榕寺和五仙观。其后,1982年六榕寺移交市佛教协会;1998年底五仙观移交越秀区政府,辟为越秀区博物馆;2003年,广州市美术馆场馆(仲元楼)归属广州博物馆,博物馆今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定下来。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精品大展,文化活动也接踵上演。

在广州人的印象中,这座城市博物馆与镇海楼一体两面,密不可分。1987年,广州修复了镇海楼东西段170余米长的明清古城墙;1994至2007年间又多次维修;1996年在镇海楼广场南边改建成红砂岩石包墙,由是镇海楼更显庄严瑰丽。

2016年广州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在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征集与学术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上了新台阶。

就在今年8月,广州的多家博物馆实行夜间开放,广州博物馆在列。夜色中,镇海楼上整齐排列的红灯显得格外醒目,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不仅是民众铭记城市记忆的场所,还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融汇地,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和交流平台,一个社会收集记忆之地,一座公众社会教育、文化休闲和旅游参观的文化殿堂。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