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特产 > 正文

通过玛格南摄影师们的镜头,看丹宁简史_玛格南摄影师

原创: 玛格南图片社 MagnumPhotos玛格南图片社

光着上半身的男子走在街上,在前面的行人身上投下阴影。

美国,纽约,科尼岛,1976年

© Bruce Gilden " Magnum Photos

丹宁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面料。在玛格南档案库里的图片中,也能看到不少呈现丹宁不同魅力的作品。据估计,全球每天有近半人口穿着丹宁(一般是蓝色牛仔裤)。

这种十分经久耐穿的斜纹棉布,其前身源自法国尼姆生产的一种面料;应该说,现代世界的发展或许都源自那种叫“Serge de Nimes”的法国布料。

不过,从词源的角度来看,还有其他因素。英语单词“jeans”似乎源自另一种产自意大利热那亚的面料;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那里就出现了棉和羊毛混纺。

选自《美国色彩》。

美国,加利福尼亚,威尼斯海滩,1993年

© Costa Manos " Magnum Photos

但比起这些复杂的欧洲起源故事,人们在提到丹宁时,往往会把这种布料与经典美国梦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加州淘金热期间,商人李维·施特劳斯(Levi Strauss)和裁缝雅各布·戴维斯(Jacob Davis)合作研发,凭借用撞钉加固的丹宁长裤于1873年获得专利,这一设计让矿工的工作服不会再经常破损。

一开始人们称之为工装裤(overalls,直到1960年,Levi’s才开始用“jeans”这个词),后来牛仔裤大获成功,专利在1890年过期后,其他生产商纷纷进入市场,推出自己的设计。

直到二十世纪,丹宁的魅力才逐渐被更多人认识,推波助澜的便是好莱坞——从三十年代西部片中牛仔的裤装,到五十年代二战后各种影片里的明星造型。

左:玛丽莲·梦露在《乱点鸳鸯谱》拍摄现场。

美国,内华达,代顿,1960年

© Eve Arnold " Magnum Photos

右:詹姆斯·迪恩在叔叔Marcus Winslow的农场上。

美国,印第安纳,费尔芒特,1955年

© Dennis Stock | Magnum Photos

比如《飞车党》里的马龙·白兰度,《无因的反叛》里的詹姆斯·迪恩,还有《大江东去》以及后来《乱点鸳鸯谱》中的玛丽莲·梦露......牛仔裤掀起时尚风潮,开始被赋予丰富的含义,不仅代表不羁与叛逆,也逐渐有了性感的感觉。

在流行度与日俱增的同时,围绕丹宁的复杂传奇也开始形成。它与起初敢为人先的美国故事绑定在一起,彰显着典型的美式个人主义,同时又获得了超越其起源的新意义。事实上,丹宁很快便成了一种蕴含颠覆力量的面料。

美国的一些学校开始禁止穿丹宁面料,担心穿上牛仔服的学生会模仿迪恩或白兰度塑造的叛逆角色。这让Levi’s开始发愁,以至于发起了一系列名为“Right for School”(适合校园)的宣传活动,强调丹宁足够得体。

美国,1956年

© Wayne Miller " Magnum Photos

在玛格南摄影师维恩·米勒(Wayne Miller)拍摄五十年代校园的作品里,穿着丹宁的学生的确别具个性和态度;他们把牛仔裤跟匡威精心搭配在一起,有人还傲气地靠着墙并双手插袋。

布鲁斯·戴维森(Bruce Davidson)的镜头下,布鲁克林的不少青少年团伙成员都穿着牛仔裤,真实地反映着丹宁与叛逆青春之间的联系。

布鲁克林黑帮。

美国,纽约,1959年

© Bruce Davidson " Magnum Photos

破旧的蓝色牛仔裤上印着反战标志。

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

© Rene Burri " Magnum Photos

自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开始,从嬉皮士到朋克、摩托车手、抗议人士,丹宁成了广为流行的大众之选。不同团体都有各自的想法,并精心塑造自己所展现的形象。丹宁依然可以代表颠覆分子,给人大摇大摆昂首阔步的形象。

一个年轻男孩的蓝色牛仔裤上写着字。

1980年

© Rene Burri " Magnum Photos

丹宁也可以代表挣脱传统桎梏,是不用费心多想随手就能穿上的朴实装束。对民权人士而言,丹宁代表的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复杂压迫问题——因为那是奴隶主以前让奴隶们穿的工作服,这是丹宁的美国故事里常常被人遗忘的一段。

中央公园里的平权运动参与者。

美国,纽约,1970年

© Leonard Freed " Magnum Photos

莱昂纳德·弗里德(Leonard Freed)记录了平权运动中身穿牛仔裤的两人,她们的T恤上则分别写着“master”(主人)和“slave”(奴隶)。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把相机对准德黑兰三名衣冠楚楚的男子,其中一位穿的是牛仔裤和牛仔夹克。

伊朗,德黑兰,1976年

©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丹尼斯·斯托克(Dennis Stock)刻画了摩托帮“Sons of Silence”(沉默之子)里令人不安、趾高气扬的成员,他们的“制服”正是牛仔和皮衣。

沉默之子帮派成员。

美国,科罗拉多,1971年

© Dennis Stock " Magnum Photos

克里斯·斯蒂尔-帕金斯(Chris Steele-Perkins)则聚焦七十年代的英国泰迪男孩,他们总梳着整齐的发型,牛仔裤则紧紧包裹臀部。

雷内·布里(Rene Burri)也近距离拍摄了不少身穿牛仔裤的人,纽约的裤子特别绣有和平符号,西德的裤子则写着关于爱、宁静和为生命而战的警句。

哈克尼区的“亚当与夏娃”酒吧。

英国,伦敦,1976年

© Chris Steele-Perkins " Magnum Photos

这些作品充分说明了丹宁的适应性,既可以传达关乎希望的讯息,也是西方自由的体现。当年的“铁幕”之后,蓝色牛仔裤是紧俏商品,被视为美式酷感的代表。

“Dave”。

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1989年

© Jim Goldberg " Magnum Photos

这些体现个性的元素,让人想起吉姆·戈德堡(Jim Goldberg)的九十年代摄影项目《Raised by Wolves》(狼孩),他当时把镜头对准加州一批流浪街头的青少年,详细忠实地记录他们与毒瘾和暴力抗争的不幸经历和阴暗岁月。

其中一位主要拍摄对象“Tweeky Dave”有一件牛仔夹克,上面布满彩色的补丁,还画满了像和平符号一样辨识度极高的符号,另外还有一些锋芒毕露的宣言。

Dave和Cookie Jonesin。

美国,旧金山,1989年

© Jim Goldberg " Magnum Photos

这些切切实实地提醒着我们,Dave的世界根植于他所处的单一环境和身边的单一社群。2016年,歌手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把照片里的那件牛仔服几乎原封不动地搬上秀台,戈德堡对此公开表示批评,认为这样的举动完全扭曲了原意。把丹宁视为时尚单品,完全磨灭了这一衣物的复杂历史。

朋友。

美国,旧金山,1984年

© Eve Arnold " Magnum Photos

丹宁的历史长久且复杂。其中,丰富多彩的时代背景起着关键作用,既有整齐穿着牛仔裤配腰带的塞内加尔舞者、穿着牛仔短裤的古巴孩子、在晴朗旧金山躺在人行道上的一对好友,也不乏布莱顿俱乐部里汗流浃背的男子,以及巴黎时装秀后台的模特们。

酒吧内。

英国,布莱顿,2008年

© Martin Parr " Magnum Photos

这段仍在继续的历史涉及潮流、文化、舒适度、吸引力、工作、玩乐、商业等众多层面,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穿上某件衣物会呈现何种形象的种种理想化联想。

小游乐场里玩耍的孩子们。

古巴,哈瓦那,2000年

© Alex Webb " Magnum Photos

丹宁高度实用而又充满传奇色彩,无论它到底如何诞生、又是诞生在何处,这一点都不会改变。

东100街。

美国,纽约,1966年

© Bruce Davidson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图片社,传递影像力量,讲述真实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