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特产 > 正文

【法治西城建设系列报道】安置帮教新模式助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

帮助刑释人员重新开始新生活,西城区有了新举措,西城区司法局的安置帮教新模式,助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

白色的杏花、粉色的桃花从杂院的灰墙上伸出来,偶尔有两位外国游客走过。胡玉(化名)从小就在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地区这样一条胡同里长大。2010年,胡玉因参与传销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半。2017年刑满释放时她已经57岁,长期生病、亲情离析,处于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状态。近日,在大栅栏一个特殊的四合院里,记者见到胡玉。这个四合院是西城区司法局大栅栏司法所所在,也是胡玉刑满释放后的第一站。她向记者讲述了安置帮教工作让她从悔恨、迷茫到安定、乐观,开始新生活的过程。

司法所入监延伸帮教,了解临释人员思想状态、实际困难

2015年,胡玉的刑期还剩两年时,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司法所所长赵永进到她所在的监狱开展延伸帮教工作。“我的户口从大栅栏迁出后,没到其他地方落户。没有户口,没有亲人,出监后我该怎么办?”胡玉向赵永进说出自己的苦恼。“听说他是大栅栏司法所的,我有心把自己的一切都说出来,可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不出口。”胡玉说,她提出给赵永进写信详细介绍情况。

不久,大栅栏街道和司法所收到胡玉的来信。原来,犯罪行为不但让胡玉受到刑罚处罚,更让她付出亲情的代价。父母离世后,留下的老房子被亲戚占去。胡玉服刑期间,她的第二任丈夫患癌症离世。继女带着孝到监狱探视过她,而后便断了与她的联系。

胡玉不知道的是,这次帮教有些特殊。从2014年开始,西城区司法局通过“完善一个机制,开展一个活动,建立一个基地,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个品牌”,逐步形成具有西城特色的“五个一”监所结对协作工作新模式,即通过完善监所结对协作机制,开展主题延伸帮教活动,建立监所结对协作基地,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协作的平台,打造“亲情帮教”服务品牌,促进安置帮教工作向监所延伸。

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城区司法局组织各街道司法所、社区、政府职能部门、地区群团组织及民主党派开展属地结对帮教、政策宣讲、文化帮教等形式多样的狱内帮教活动,了解临释服刑人员的思想状态、实际困难,宣讲政策的同时,教育引导临释人员理性思考未来,帮他们修复亲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提高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及家庭的信心和动力。

户籍迁出又没在其他地方落户,刑满释放后如何管理?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赵永进先走访街道和附近居民了解情况,又到民政、公安等部门询问政策,还去做过胡玉继女的思想工作。

“胡玉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的恢复户籍问题,涉及多个部门,现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无法适用她的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碰到。”赵永进说,尽管困难很多,但他没有放弃。

胡玉刑满释放前一个星期,监狱民警向她转达了好消息:通过西城区司法局和大栅栏司法所的共同努力,她的问题有眉目了。

部门间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工作合力

2017年3月胡玉刑满释放那天,监狱民警给她送来衣物和一些钱,还郑重交给她一个本子,上面写着大栅栏司法所的地址、电话、公交车路线和到达时间。“司法所工作人员帮我规划好了路线,算好了时间,反复叮嘱我一定要去司法所。”当天下午1点左右胡玉就到了大栅栏司法所。还没到上班时间,工作人员看到胡玉在门口站着,就让她进所里等,还递来一杯热水。

“从监狱出来,我对外界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如果当时吃了闭门羹,我可能转身就走了,未来会怎样很难讲。”胡玉回忆说。从监狱到社会的过渡期,没有身份证,胡玉找不到住的地方,赵永进帮她安顿住宿;没有生活费,司法所为她办理了临时救助。胡玉的情况符合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和因病生活难以自理的“特殊老病残”刑释人员的应急救助安置政策,大栅栏司法所帮她联系入住了养老院。

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多年来,西城区司法局在对辖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中,与公、检、法、民政、人力社保、卫计委、房管局及区域群团组织联合出台了地区规范性文件,部门间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司法局与公安机关部门联动、司法所与辖区公安户籍派出所“两所会商”机制,对刑释人员动态管理基础信息进行核对和查询,相互通报、会商工作对象接收、管理及安置帮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刑满释放40多天后,派出所通知胡玉办理身份证。随后她在大栅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下,办理了低保、医保、租房补助。“我就像新生儿一样开始了新生活。”胡玉说,她到现在还留着那个写有司法所地址和联系电话的本子,司法所已经成了她的家。

为刑释及解矫人员搭起融入社会和家庭的桥梁,助其平稳过渡

“你的病情怎么样了?生活开支够不够?和你合租的人相处得怎样?”司法所工作人员问。“去医院检查过了,医生说肿瘤是良性的……”胡玉一一作答。二人的对话就像拉家常,透着关心与真诚。胡玉告诉记者,只要碰到拿不准的事,她就会问一下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都能得到清晰明确的解答。

从大栅栏司法所出来,记者来到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递过一个大信封,里面装了10多封悔过书,寄信人是在北京各个监狱服刑的西城籍罪犯。

“近18年的监狱生活即将结束,我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无比悔恨。回家后我会尽最大努力弥补给母亲造成的伤害。”一名服刑人员写道。

2018年年初,西城区司法局在开展延伸帮教工作中,对在监服刑人员家属探视情况进行了摸底,积极探索对长期无亲属探视的服刑人员亲情关系和社会关系修复试点工作。

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西城区司法局通过视频会见(视频帮教)系统与监狱对接,倡导开展“视频会见,牵手亲情;视频帮教,助力回归”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亲情帮教品牌。试点期间,全区各街道共收到服刑人员来信156封。

通过剖析犯罪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危害,服刑人员不定期向户籍地司法所及亲属寄发忏悔信,自我反省悔过,变被动应对改造为主动接受改造,主动修复亲情关系和社会关系。对部分长期无人探视的52名西城籍服刑人员,通过司法所、街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13名服刑人员家属同意入监探视,为4名长期不接见、不探视的服刑人员和家人搭建了亲情对话平台,将家庭亲情帮教、社会多元化帮教与在监服刑人员的监狱改造相融合,促进了服刑人员接受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社会反响良好。

2014年至2018年,西城区司法局共重点衔接服刑人员277人次;召开个案衔接会商会39次;落实重点无缝衔接22人;应急专项救助108人,一次性救助311人,有效解决了刑释人员中罹患重症、三无、特殊老病残人员的管理、落户、过渡性应急救助等衔接安置。

在解决监所监管重点人员及无缝衔接重点人员的衔接安置问题上,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群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普遍提高,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安置帮教工作就是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社区矫正人员搭建起顺利融入社会和家庭的桥梁,帮助他们平稳过渡,通过我们建立的工作机制和帮教模式,为他们的回归铺路,牵引他们走向新的起点。”西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说。

新举措不仅帮助刑释人员,重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更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重拾对生活的的信心,开始人生新的起点。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