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论坛 > 正文

[跻身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榜单 顺义村规民约“润”乡风] 典型案例

从家门口的垃圾堆放到养狗拴狗链,从出租房屋管理到房屋重新翻建……在京北顺义,426个村村落落,不管大事小事皆有章可循。一村村各美其美,一章章各有特点,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村规民约。

日前,中央农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顺义区“‘村规民约’推进协同治理”成为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一个荣列其中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顺义赵全营镇,一条牤牛河自南向北穿流而过。河西有个村子,曾因古泉而盛,叫西水泉。如今,这里民风淳厚,流传“昔有桐城六尺巷,今有水泉五米街坊路”的佳话。

这段佳话,得从“割散水”的故事说起。昔日农村盖房,房后都会修“散水”,防止房基被滴下的雨水侵蚀。该村有不成文的君子之约:“散水”控制在60厘米左右。近几年,有人却打破规矩,“散水”不断往外侵,有的修了一米多宽。久而久之,“散水”越来越宽,街道挤得歪歪斜斜。车与车相会,常因路窄而剐蹭,村民你争我怨,谁都满肚子火。这个问题,成了摆在西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华和全体党员干部心头的老大难。

村里的事让村民做主,刘建华决定引导村民自觉去解决这个难题。村党支部与村民代表多次走村串户征求意见,把“散水切修到60厘米以内”写进《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获得一致通过。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在村里的大喇叭日日响起。大家一听都明白了,割散水、整环境,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村里重新恢复了宽阔的道路,村风也日益和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乡村治理,也得各执一本“善治”之经。

高丽营镇一村,曾是京郊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五年前,“党员明职责、亮身份、做表率,争当五好党员”,首次写入村约第一条。村约之下,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党员做表率,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物、拆除私搭乱建……如今,村庄的脏乱差得到彻底解决,真正实现了无垃圾村。

仁和镇河南村,是顺义区第一大村,外来人口严重倒挂、环境“脏乱差”,一直是困扰村庄治理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村两委将“以水电管人”、环境“门前三包”、规范“出租房”管理等纳入村规民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这样的例子,在顺义各镇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各镇人文地理、经济条件、建设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各村“村规民约”也因村制宜、各有侧重。

以潮白河为界,天竺镇、仁和镇、后沙峪镇等为代表的河西大部分村庄,经济比较发达、外来人口众多,“村规民约”则侧重对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北小营镇、木林镇、龙湾屯镇等为代表的河东大部分村庄经济相对薄弱,其约定重点是村务管理、环境整治、家风民俗等内容,辅以精神鼓励和经济奖励。

一系列事实表明,村规民约如同一把“软尺”,只有符合村情民意的实际,才能“规”得准、“约”得实、入到“户”、见到“行”。

如今,在村规民约推动下,顺义区基层党组织增强了活力和战斗力,群众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村规民约“规”出了农村好气象、“约”出了农村新风尚,让新时代的京郊乡村找到了熟人社会的“善治之道”。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