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论坛 > 正文

[中国减贫四十年: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的尝试性解释] 中国减贫

  作者简介: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徐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于乐荣,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关键词:减贫四十年;经济增长与减贫;社会文化与减贫

内容提要:中国四十年的减贫之路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经济社会转型的突出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在中国特色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交织互动模式驱动下,贫困人口把握发展机会、走出贫困的独特发展叙事。这一过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理念的主导作用,也显示了改革开放条件下经济发展对于减贫的重要作用。中国四十年的减贫之路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主导的扶贫行动共同推动下,在中国特有的“家国”世界观和乡村社会关系条件下发生的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意义的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现代性、小农生产方式和乡村社会关系的交织作用。小农生产方式和乡村社会关系与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十年减贫的政治社会机制的假设。中国四十年的减贫既是具有一般性意义的发展故事,也是凝聚着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特色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当代发展实践中的典型呈现。

 

过去的四十年,中国在改革开放理念推动下实现的经济社会转型是中国历史和全球发展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方位”,“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又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2017)。大规模的减贫是中国进入这个新时代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人类在20世纪、21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按照中国政府原初确定的满足温饱的贫困线衡量,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了2007年的1.6%(详见表1);按照中国政府2011年新确定的收入绝对贫困线衡量,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7%下降到了2017年的3.1%(详见表2)。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以2011年不变价格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90年的66.6%下降到了2014年的1.4%(详见表3)。按照新的农村贫困标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推动下的精准脱贫攻坚,使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在短短的几年中从1亿多人迅速下降到3000万人左右。中国数亿贫困人口在改革开放中摆脱了贫困,或在精准脱贫攻坚的推动下即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的发展叙事,集中体现了具有广泛而深刻世界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很显然,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除了需要把握经济增长和减贫关系这条主线,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在减贫尤其是在彻底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对于中国减贫的理论研究除了贫困研究学者从贫困的变化等方面来解释(汪三贵,2008)以外,对于中国四十年大规模减贫的诠释主要融汇在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中,解释往往呈现二元性。一是中国发展的特殊论,认为中国发展不具有普遍意义(Sachs,2003);二是中国发展的一般性,即认为中国的发展是自由主义发展的案例(Huang,2008;张五常,2009)。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很多方面看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性质,但又具有鲜明的特色(蔡昉,2018)。毫无疑义,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可能有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但同时,很多与中国几乎同时进行市场改革的国家都未能取得像中国这样的减贫成就,这个事实也说明中国的减贫存在一个历史的、自身内在的逻辑。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四十年来农村贫困的变化;其次就实现大规模减贫的历史基础展开讨论,以便全面呈现中国减贫过程的历史景观;接着将围绕贫困人口如何把握改革开放提供的发展机会和制度变革的激励这条主线,从贫困人口借助国家、市场和社会交织互动所形成的社会机制,并以其日常社会实践突破贫困结构这一假设出发,分析贫困人口如何摆脱贫困。文章最后将对中国减贫的主要经验作简要讨论。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