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论坛 > 正文

国盛_【国盛金工论坛纪要】中国量化投资俱乐部论坛

来源:留富兵法

国盛证券2019年秋季资本市场峰会

金融工程分论坛:探寻量化投资新趋势

时间:2019年10月23日

地点:苏州凯宾斯基酒店

林成栋:感谢,我们这个量化俱乐部是2010年成立的,是最早从国外回来的,慢慢地形成这个组织,现在有公募、私募,还有原来是银行的,下海到公募基金来了,还有保险,就是这么一个搞量化的,公募为主私募为辅的组织吧,欢迎大家有兴趣可以交流。前面听到大家问得很尖锐,我们这个论坛,因为是我们俱乐部的交流,两个公募,两个私募,正好也是代表两个方向,我知道这两年量化很难。第一个问题关于量化Alpha这一块,大家知道高频很牛,这两年业绩非常好,私募方面我们被打的没有脾气,人家跑赢500都是30%-40%的年化,我们怎么办?我知道这方面是红海,现在搞来不及了。

王咏辉:感谢国盛给我们的机会,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是王咏辉,负责投研这一块,这个问题一直在思考,正巧我到信达之后首先管的是主动管理产品,这一点特别意外,以为发行特别的困难,碰上量化会被证监会搁置不让上报,过程当中我发现私募量化的超额收益实际上是通过高换手交易,做的非常好,但是由于公募的交易系统还有监管政策肯定很难参与。我是先从QDII做起,后来做量化策略,当时就看到了Alpha和Beta分离的大趋势,开始做对冲的,绝对收益做指数型,现在经过10年大家的艰苦努力,经历了指数增强、分离、ETF,所以我觉得量化作为最创新的资本市场博弈,应该看到最长远的角度,高频可以说是短期的影响冲击。更长期的我建议和思考过,主要从两个方向上去做,一个是更全面的拥抱主动量化,基本面的量化。传统的股票基金,用量化的方法介入进来,本质上对标成长股,这个方向我发现,实际的探索下来,应该抛弃原来当初10年前Alpha Beta分离了,这两条当时是先进的,现在要跳出这个框架,不要沿着指数增强考虑了,为什么我们看见主动的基金经理可以围绕着茅台白酒和家电这两个行业干了70%,业绩非常突出。短期主动量化也可以偏离,只要你有鲜明的策略,趁着这个机会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大量的发行主动量化产品,就喜欢成长股、TMT,这点我们信达几个基金经理过去成长起来非常迅速,已经做了3年,把我们从排名中等,带到过去三年权益排在第6。我们的角度是对量化有信心的,要跳出这个框架,我们也可以在行业当中做多点。

林成栋:咱们节约一下时间,我总结一下其实2分钟就说完了,第一个是公募没事儿,不怕高频挑战,第二个是拥抱主动量化向主动看齐,这个是你的看法和建议。

范楷:首先高频我觉得公募基金从客观环境上讲是不可能做的,无论是系统还是基金经理都不存在这个可能性,高频的阵地不是公募基金的阵地。另外公募基金的主动选股跟量化选股的合作,毫无疑问是趋势,不管是量化基金经理与主动选股合作,还是主动基金经理考虑用量化的方法归纳自己的投资选股逻辑,包括行业有一些新发的指数,是根据传统基金经理选股逻辑进行的指数增强,这些都是挺好的趋势。

蒋锴:刚刚老林讲到这两年主要是量化里面日子过的好的,除了公募的指数就是私募的高频,我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有内生性的需求,确实这两年大家追求比较稳定的资产类别,高频Alpha做出来确实是最稳的,往后看刚刚老林提出的,我在想市场肯定有变化,高频这个领域确实是红海,做的有限,另外前两年整个的理财市场大家都是在追求一个稳定的收益,怎么稳怎么来,收益低一点没有关系,后面的我们看到市场有点蠢蠢欲动了,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牛市。我们要拥抱市场的需求,我在想主动量化、指数增强这个可能是一个方向。另外我觉得像一些波动大一些,但是收益可能会更高一些的策略,比如说期权策略、量化转债迎合市场的需求,投资者的需求在哪我们应该往这个方面做。

申毅:第一个我们不做高频,除了有一个很小的账户的投资人一定要做高频的。我们保持了一个对市场的敏感程度,保持策略活跃,但是其他的全部不做高频。我个人在合规上没有明确之前通通不做,灰色地带就是黑色地带,这个是我们个人的态度。第二个量化行业里面指数是必然,你把巴菲特的风格变成指数也可以,整个指数是大趋势,我个人认为指数增强是以后对我们的蓝海,所有的大型机构,没有一个可以随便买股票,一般都是目前对标了某个风格,某个指数或者是某一类行业,这个是发达国家指数市场过去20年发展的方向,在中国这两年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会抓住这个指数的抓手,看能力能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做成一个策略的工厂,工厂里面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量化增强的产品,我认为大家拼水平是拼在这个地方。

林成栋:谢谢,我感觉大家都回避怎么去干高频,因为公募我可以理解,是交易机制的限制,但是我也不太明白一点,为什么不可以做?OK,你们都不提这个,不在这个战场上跟这些人PK,私募也想做公募的生意,大家回到这个赛道上,认为这个赛道是一个蓝海,或者是还有很大的机会。

谈到国内竞争,目前是低频暂时输给高频,没准哪一天证监会不让做了,咱们又可以有机会,国内高频的很多都是DE Shaw的徒子徒孙,公募基金也有一些外资全部控股,包括量化国内有几个做的比较好的,比如说富国这几家,怎么应对呢?您怎么看这个事情?这个是一致对外吧。

王咏辉:现在不管是在国外的大型公司还是中型的对冲基金,长期的趋势可以借鉴到国内,回归基本面,然后基本面的量化是国外非常流行的,因为容量可以做的很大,而且是考验对行业对个股的分析方法的研究,这个是持续可以做的,而且在公司可以传承,长期往这个方面挖掘肯定是胜出的。

范楷:我觉得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讲,一方面是业绩,可能大家看的是外资来了Alpha对我们有没有冲击?包括业绩竞争力,这个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第二点方面是量化对冲和指数这一块还是一门生意,除了业绩之外,还有落地的商业化的问题。现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批QDII刚刚开放的时候,那时候很迷信外资,现在外资进入中国,怎么被客户接受?不一定是散户不认可,机构客户也不一定认可。公募和私募也好,在中国已经有业绩记录了,我觉得没有那么悲观,老外来了这条路还是很长的。

蒋锴:外资进入到现在我们一直在观察,真正有竞争力的前几年已经渗透进来了,只不过现在是给了一个更合法的身份,我自己感觉不全面,是片面的感受,现在外资进来就分两种,一个是外资的市场交易机会,主要是高频,刚刚老林为什么回避这个问题,现在不光是国内的红海竞争,现在像一些国外公司他们有更合法的身份交易了,对期货高频的市场冲击非常大,很多本土市场做的很好的,现在反应要转型,做股票了,所以说股票高频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了解有几个团队股票的高频也要做,这个竞争确实不可避免,而且现在不可否认,在高频的领域,不管是期货还是股票,国外的几家比国内的同行是要做的好的,未来差距会不会缩小不好说。

还有一类机构就是要到国内募资的,没有展现出来比国内的同行有更好的投资能力,甚至还要差一些,可能缺乏对本土市场适应和了解,外资并不可怕,我们要找一些自己擅长的领域。

申毅:海外大一些的,规模跟国内私募相比有50倍,100倍的距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是我,我会先选择合作,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海外超大型机构跟我们沟通,我们觉得他们比较坦诚,我们也比较坦诚,看看大家能在一起做什么。

第二个就是我估计有2-3年的磨合期,如果是追求本土化的外资,以后肯定是一个竞争的局面,我觉得我们行业还是需要一点保护的,WTO这个我说了很多遍,WTO这个汽车行业受保护,农民受保护,金融开放了,金融WTO开始了,资管行业反而不受保护了,这个恐怕不是很合理,我们也希望外资推动我们市场的透明、公正和开放。其实我有一个例子,科创板打新,你看以前我们新股是硬性划成ABC三类,A类一定多拿,C类一定少拿,A类挣钱的多拿点,C类少拿点,法律上讲每个投资人的地位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多拿呢?今年打新之后有了外资资管等等,大家以价格优先,谁价格报的好、报的合理谁就拿的多一点,总体来说是公平的机制,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欢迎开放,欢迎大家交流的。

林成栋:谢谢,低频领域的不用怕,本土化需要熟悉的过程,贝莱德的300增强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指数增强的产品收这么好的费率还有报酬,我们要学习,基本跟指数差不多但是他能卖得出来,但是要看业绩,总体来说还是得在商业模式和低频这些领域建立优势。

下面我专门提问一下,先问范楷总,曾经是我们的大金主,也是专业人士,做的非常好,现在到中信保诚以后FOF这方面的投资很有经验,能不能分享一下,公募刚刚谈的都是主动增强,说白了牛市来了很开心,一波熊市都会被人骂,先别想赚钱。

范楷:我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从方法上讲,另外一个是从我个人感受上讲。第一个是方法,今天下午贝莱德他们讲到了大类资产配置,大家一般想到马科维茨投资曲线,这个前提是什么呢?一是像美国这样一个很成熟的市场,有很多资产让我们去选;二是在过去的10年间,美股涨势非常好,形成了赚钱效应,但同样的东西拿到国内来肯定不行的。外资很多产品也是绝对收益型的,其实国外的资产管理也是保值增值,现在因为股市上涨所以追求相对收益,其实大家的根本都是保值增值的概念,海外的产品也是。海外产品的配置是非常分散的,有股票、债券、外汇、新兴市场和商品,这么多资产的Beta都是不小的,但是放到一起看,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同样的多资产配置方法在国内行不行?我觉得行不通,或者说很难,因为国内的资产太少了。

从我近几年的探索和感悟,个人觉得相较于多资产择时,做多策略效果更好,当时其实我在做FOF的时候,投公募非常少,以私募为主,因为可选策略更多。而且我们看到其实量化对冲的私募策略,把基差的因素扣除以后,Alpha的来源不一样,简单来说如果把基差因素去除以后净值相关性非常低,这样来做绝对收益是比较靠谱的,一是通过衍生工具把系统风险对冲掉,二是策略分散做的还不错。因为我是2011年加入到资产管理部,见证了理财行业的扩张,就发现中国这个市场还是资金驱动的,而资金大量在银行,当初我们讲存款替代,现在讲理财替代,其实很难接受大的波动。客户买刚兑产品不仅仅因为保底保收益,而且波动小。我们说美股的正确打开放方式是买入,中国股票市场的打开方式是定投,哪怕是你不做风险控制,高位不减仓,但是起码不要追,低位也不会加特别重的仓,定投就可以了。恰恰这个说的很明白,大家都认可,但客户没有这个习惯,控制不住自己,确实投机情绪是比较严重的。

在中国做资产配置我们也分析了一下保险和银行,资金比较大的两类机构。他们方式不同,保险的期限非常长,保险公司做的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做股票确实是高位减,低位加。银行理财产品期限比较短,发一个产品,一般的是几个月,现在开始发一年的都很难卖的,而一般做资产配置,做战略配置的话,需要一个季度,这个决定了在上面做资产配置跟久期不匹配,所以我尽量淡化资产配置,强化策略配置。

我2017年加入中信保诚基金,我们发了专户的FOF,也在筹备养老FOF,这两个产品定位也是不一样的,养老FOF在2017年的时候证监会在推公募FOF我们没有报,因为我们觉得那个产品期限太短,产品竞争力不会那么强,所以当时没有报。养老FOF虽然很难,但是给客户的预期,到2035还有15年的时间,封闭3年,这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资产配置,进行真正的战略配置,所以这个是可以做的。还有的就是专户FOF的策略,在底层的策略做配置,目前三个是量化对冲的,我们做了半年多的时间还不错。所以根据我们产品不同的期限和客户的诉求进行配置,不仅是做股债配置的问题,还有多策略的组合。

林成栋:你这个配置是公募还是私募?

范楷:公募FOF只能配置公募,私募的主要配置私募。高频策略的长期可持续性比较差,作为FOF讲,不希望老去找新的资产新的策略,这个比较麻烦,深入了解资产或者是策略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没有配置。

林成栋:我的总结是资产配置不如策略配置,因为我听到太多各种资产配置,经常有一个问题怎么资产配置,把未来10年都把握好了还配置啥啊?这个做好了肯定赚钱,因为这个太难了。咏辉总号称量化资产配置模型,不管是忽悠还是包装。信达也在实践,你们俩是不同的路线,你谈一谈?

王咏辉:实际上范总说的正是往前追求的,但是国内受到公募产品上限制,和私募产品是很不同的,一年半之前我来到新的公司,当时是发一个新产品,灵活配置的产品,这个是非常偶然机会,非常难发,唯一能发出来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找资产配置,找资金,就说给你6%-8%,甚至是5%-6%的收益,把这些拿出来成立的,当时的预期是围绕这条思路看市场指数增强,1年多前需要找一个量化的新的突破口,以后可以对标银行理财的,最后定下来是两个资产配置的模型,要么是改进版的风险平价,要么是BL的模式,最后采取的是BL的模式,关键在于你可以加入基金经理的观点,这点很重要,BL的模式如果传统跑下来,去年可以看到基本上配置的是货币+利率债,现在年底到今年在股市涨起来之前,今年上半年转债,2季度,3季度以来重点就是搞股票。时点要把握好,资产配置至少有一年半的时间年化15%的收益。

林成栋:主动往基本面靠的方法,咱们没有优势,而且研究员太贵了,基本面的推动还不如指数增强好,那你怎么办呢?或者是私募的方向在哪?

蒋锴:刚刚范总讲的策略配置这一点,我自己感觉对我启发很大,我们以前也有一些这种思路,但是没有总结到这个高度,确实是挺受启发的,下次我路演的时候就把这个加进去。我自己的感悟是我们有一些客户,可能公募也投,私募也投,客户投资者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他没有想明白,他想量化私募想找资产端,哪怕是有一些有波动的策略,客户对于公募量化和私募量化期望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把整个的组合做到高效率,尤其是今年体会比较明显,就是范总总结的。今年我感觉期权涌进来很多的投资人,只要是个人投资者占比比较高的,这个系统类别里面就有Alpha,尤其是一二季度,当时是50的期权波动非常大,这个对我们量化私募来说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重点配置的。

刚刚也提到可转债,我们也是作为期权类的资产进行交易的,尤其是公募的转融券,后面的个券做空更加的容易,公募可转债和可交债的市场是150个标的,相当于150个个股期权,对我们拓展泛期权类的策略也是提供了挺大的空间,这些领域对于高频的机构,百亿规模的或者是外资机构来说还是小众的,如果是几十亿的规模,这些领域是可以有一相当部分的资产在而且也有Alpha在,我相信如果后面的更多的品种出来,300、500个期权,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交易机会。

林成栋:非常好,感同身受,找一点新的领域,就是比较辛苦,每天得不断的琢磨,券商推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特别好,完全可以做这些事情,外资进来跟他们合作的这一块,你觉得合作是一条路吗?应该要注意哪些?

申毅:刚刚范总也提,我们作为资管行业,我的愿景是为中国投资人服务,但是同时去搭这个架构本身也是一个商业模式,所以在商业模式之间你的合作伙伴之间,第一个是有合作有竞争,既然是同一个行业,我的态度是先以坦诚待人,再看后面的,在选择合作的机构上,我们的思路是选择比较靠谱的,比较大的,比较愿意把这个领域做出来的,偏向于做自营的机构合作空间就小,但是第一批外资资管,第一个规模足够大,第二个他们做事情有规范,合规上的要求非常敬业,我们是根据合作伙伴的要求,把我们公司从上到下重新打造一次,这个等于是现在的合规要求超过了美国的要求,超过国内的要求,比如他们要求我们公司每一个员工的家庭成员,交易之前先要公司同意,我们建设这套系统,都超过了不同国家目前的监管要求,第三个就像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要求,密码多久改一次,通过多高的安全等级都有要求,这种合作伙伴我觉得开始合作的时候很困难,花的时间很长,但是我觉得他们愿意长期跟我们全方位的合作,我认为他们现在的态度,其实很关心我们策略的发展,但是某个策略不是天天盯着净值上下,他觉得这个很好就合作,下次你拿个策略出来我觉得行的继续合作,我们合作的是工厂和工厂之间的合作,不是策略和工厂之间的合作,相互仰慕,这样的话能够长久。

林成栋:你可以跟他们在中国搞公募基金,也是一个考虑。

申毅:合资公募这个事情,他们愿意在美国发我们公募产品,反过来不愿意在中国做,原因还是外汇管制的问题,他们非常的担心,我们遇到过一个机构,以前在中国是很早的QFII,07年10月抛掉股票。盈利钱汇不出去,放了3年的活期存款才拿回去,他们对再投入有很大的顾虑。

林成栋:时间有限,正好国内国外的每个人擅长的都问了,如果有问题私下再交流,谢谢大家!



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文明长沙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5-2020

本站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